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特應性皮炎(Atopic Dermatitis,AD)是一種常見的慢性、復發性、炎癥性皮膚病,以皮膚干燥、濕疹樣皮疹和劇烈瘙癢為核心特征,常被稱為“皮膚過敏的開關”。
全球范圍內,兒童患病率高達12.94%,嬰兒期發病率更達30.48%,且呈逐年上升趨勢。
皮膚屏障受損是“元兇”
特應性皮炎的發病與遺傳、免疫、環境等多因素交織相關。研究發現,父母一方患病,子女發病風險增加一倍;若雙方均患病,風險升至三倍。
患者皮膚中神經酰胺含量顯著降低,導致屏障功能薄弱,外界過敏原(如塵螨、花粉)和微生物(如金黃色葡萄球菌)更易侵入,引發免疫系統異常反應,形成“瘙癢-搔抓-炎癥”的惡性循環。
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各異
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表現隨年齡增長呈現階段性特征:
●嬰兒期(0-2歲):皮疹多見于面頰、頭皮,表現為紅斑、丘疹、滲出,常因劇烈瘙癢導致嬰兒哭鬧、睡眠障礙。
●兒童期(2-12歲):皮損遷延至肘窩、腘窩,呈現干燥肥厚的苔蘚樣變,搔抓后易繼發細菌感染。
●青少年及成人期:皮疹泛發于頸部、軀干,常伴發過敏性鼻炎、哮喘等“特應性共病”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
科學治療需“多管齊下”
目前,特應性皮炎尚無法根治,但通過規范治療可實現長期控制:
1、基礎護理:每日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清潔劑(如pH5.5的弱酸性產品)洗浴,水溫控制在32-37℃,時長5-10分鐘。浴后3分鐘內涂抹保濕霜,推薦含神經酰胺、透明質酸的醫學護膚品,每日至少2次。
2、藥物治療:
●外用激素:可快速緩解急性期炎癥,但需嚴格遵醫囑控制用量和療程,避免長期使用導致皮膚萎縮。
●鈣調磷酸酶抑制劑:不含激素,適用于面部、頸部等敏感部位,可修復屏障并減少復發。
●抗組胺藥:可緩解夜間瘙癢,改善睡眠質量。
3、物理治療:中重度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接受窄譜UVB光療,通過抑制免疫反應減輕皮損。
預防復發需“內外兼修”
●環境管理:保持室內濕度40%-60%,定期清潔空調濾網,避免飼養寵物或鋪設地毯。
●飲食調整:除非明確食物過敏,否則無需盲目忌口。建議多攝入富含ω-3脂肪酸的食物(如深海魚、堅果),減少辛辣、酒精攝入。
●心理干預:長期瘙癢易引發焦慮、抑郁,可通過正念冥想、認知行為療法改善情緒狀態。